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的。
-------------題記
人是為什麽活著?人該怎麽活著?這千百年來人類在討論得話題。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裏斯朵夫》裏說:一個人生氣蓬勃的時候決不問為什麽生活,只是為生活而生活,為了生活是樁美妙的事而生活。那什麽又是朝氣蓬勃的時候呢?無論是活著還是生活還是朝氣蓬勃的生活都是由人來決定的,你的生活態度決定你怎麽活。最近一個詞條占據微博熱搜第三“現實版活著”,詞條下的熱門是六張圖。六張圖講述了一個現實版的活著。故事是“我”看到前面三輪車上拉滿了樹枝和柴禾,而且上面還坐著一個人,旁邊還有一條狗,因為“我”覺得這個樣的行為很危險,上前勸阻,“我”問你這樣多危險啊,家裏人,難道不擔心你嗎?從爸爸媽媽問到妻子兒女,老伯給出的答案都是死了,只剩下一個弟弟,就坐在車上。“我”又去問坐在柴禾上的老人,站咋一旁的老人說,他說不來,他是傻的。“我”問,這就是你的家庭嘛?他說,嗯,只有我和弟弟,還有一條狗,也十多年了,快老死了。“我”又說,就你這情況放誰身上隨都覺得特別空庫,但我剛才看見你,好像特別開心,又是為什麽?他說,往前看,不要去想那些不開心呢得事情。不得不說這個老人真的很像活著裏面的徐福貴,但是他比徐福貴幸運,至少他還有弟弟,但是他又沒有比徐福貴幸運多少,因為他弟弟是個傻的,增加了他的負擔。但是”我“看到的他,確實特別開心的,特別努力得活著。就好像是《活著》裏的我看到了徐福貴,聽他平靜的講述過去的一生。對比這個老人,又不禁讓人想到流行的喪文化,在某個短視頻平臺的各種“抑郁癥”患者,在某個音樂播放平臺,各種帶著“抑郁”情緒的句子。喪文化在年輕人中流行,太宰治的那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成了多少人的個簽。活著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情,大多數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但是我們依舊有權利去選擇我們要怎麽活著,一個個無可替代的日子的累積,變成了我們的生活。前不久看見一個熱搜“變形記尚成蒼爺爺去世”,這又是另一個現實版的活著,他喪妻喪子,好不容易孫女成年了,但她的生命最終停留在了十九歲。但是即使這樣,他的去世是自然死亡,而不是自尋短見。我曾見過中年婦女、老年婦女去看心身障礙科,也見過在網上佯裝要割腕的青年學生,見過一堆人在網上曬出自己被確證抑郁癥的單子,或許他們真的是難過,可憐,但是這是否真的變成了一種文化了呢?悲觀主義、喪、抑郁......是否成了很大一部分青年人甚至少年少女的代名詞了呢?有人形單影只,依舊樂觀,有人生活富裕,卻很悲觀,有人踽踽前行,好好生活,有人順風順水,感嘆生活。天災人禍,出生環境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如何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心態。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遠比自己能想到的還要強,何不保持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大概是泰戈爾的生活態度,也該是我們所學習的生活態度。生如夏花,活著,就要燦爛,奔放,即使周遭是灰蒙蒙的天空,即使雨水不停地打在你的花瓣上,也依舊要開花,要在這一片灰暗中絢爛旺盛。死如秋葉,面臨死亡或者失意,不必感到恐懼和悲哀,曾經絢爛了一生的鮮花,又怎麽會因為死亡而感到恐懼。星河璀璨,陽光幹凈,希望你不僅僅是活著,希望有陽光,自由和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