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的多重含義
乘電梯上樓,站在了電梯轎廂廣告面前,第一次認真看了一次某化妝品牌的廣告文案,每一屏的廣告文案,至少有一個詞組是緊跟著一個「*」的。而頁面的最下方,用只有我這種完全貼近電子屏才能看清楚的字體大小,解釋了那些極具煽動性、場景感詞組背後的真正含義和「最終解釋」。加之又是一個化妝品廣告,這類廣告的文案就會有更多的「*」需要註解,在誇大宣傳的邊緣打著擦邊球的同時,又在註解里面把一切可能的法律糾紛給規避了。其實看那些「*」註解,無非都是這個化妝品品牌在自己尋找的樣本里面做的某種實驗數據——而這個數據其實根本就沒有普遍性,更甚,這些數據完全沒有價值可言,因為它本身就是為了推導出那個試驗結果而準備好預先條件的實驗。
幾乎在看中文廣告的文案時,我都不會對那些有「*」註解的詞語有過多的信服度,因為它的「最終解釋」一定是與這個詞本身的含義有出入的,而是由這個廣告主,用另一種他們自設條件自改遊戲規則所得到的一種「實驗結果」。久而久之,一個廣告文案里面的「*」越多,我就越會對這個產品有所警覺,這種「含*量」越高的商品,就意味著它脫離行業標準越離譜,所以才會用各種註解來解釋自己那些煽動性的文案里到底暗藏著多少水份——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了:
難道還有人會相信簡體中文的廣告文案?
這兩天,微博開始整治諧音、縮寫和變體字。這是必然的,因為這是在敏感字詞審查製度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諧音、縮寫和變體字,就類似維多利亞時期被禁止色情小說里的乳房、陰道和陰莖,它們就算被「法律」禁止出現,但人們還是能想到它們的其他形態,一個雪白軟軟的面包、一個樹洞或者是一個隨時可以被人指責充滿生殖崇拜的棍狀物。越是禁止,這些代指和意象就會更多更有趣更復雜。下一步自然就需要限製人們的聯想,避免敏感字詞審查製度跟不上人們因為聯想所生產的的「新概念」。
不得不說,有些諧音和變體字,確實非常有「趣」,它們被封鎖是遲早的,因為一開始使用它的人目的性太強,他們本就是想要表達那些不應該不允許被表達的內容;但有些詞,原本沒有多重含義,卻因為看到的人產生了過分聯想,所以認定這個詞在被創造的時候,就帶有某種不應該不允許的含義——這是一種永不過時的蘇聯笑話,一個人舉著一張沒有寫下任何內容的白紙,站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他一定會被警察帶走——但帶走的原因誰都說不清楚,因為那張紙上本身也沒有任何的內容,但問題在於,正是因為它的空白,讓人可以產生任何形式上的遐想——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在於,是什麽遐想,要因為這種遐想抓住真正的「犯罪者」,本身又是個悖論——在他們要定義別人罪名之前,他們得想到那個不應該不允許的犯罪內容。
我註銷豆瓣、微博,放棄了簡體中文環境的各種社交平臺上再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言論,正是因為我預計到再過不久,整個簡體中文的網絡環境,不再是禁止「敏感字詞」,而是妄圖從人們的「聯想」來定義犯罪,然後定罪製裁——他們將不再允許聯想,不允許有過分的解讀,規定只能用原本的字詞來解釋原本的含義——但原本的字詞已經無法再在網絡上順利地呈現出來——這樣就意味著,原本那個不允許出現的詞語也不會再被人看見。
所以,他們一定會禁止諧音、縮寫和變體字,因為那些原本代表的詞語,是網絡上禁止出現的,是只要不提出就代表沒有發生的存在。再接著,就會開始禁止人們的聯想,讓每一個詞必須回歸到原本的含義,不允許重疊含義、不允許多重含義,但繼續允許著自己用「*」來做最終的的解釋,他們可以重新修訂含義、可以覆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實驗目的」來篡改結論的定義。
人們所說的話里,有「*」但是代表的是禁止聯想,而他們的話里,也有「*」,但代表的的是規範的合法的聯想,重新解釋那些所有人已經不會再相信的結論。
* 多重含義:處於某種政治目的允許存在的、或是規定必須以這種方式存在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