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封神的劇——《雍正王朝》
前些天賦閑在家,無所事事,又翻出了我心中的這部神劇,再次仔細品味,汲取精神力量。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都是著名的歷史正劇,情節、人物、服飾用品無不考究,但出於對人物塑造的偏愛,我更喜歡《雍》,幾乎每年都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比如說,最近幾次看,我媽就沈迷於“奇跡康熙”的衣服,每一套都好看極了。之前我都沒有發現,對比起康熙一集一套靚麗衣服,雍正登基後幾乎都只穿朝服,或者是把朝服外袍脫掉而已,我猜一方面這是體現出雍正的勤勉,另一方面也是雍正想強調自己的正統吧。又比如說,小時候看,喜歡老十三,因為他有情有義還有腦子;後來有一段時間可能受厚黑學影響,又喜歡男主胤禛,因為他有狠辣手腕,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現在喜歡的是張廷玉,因為他立場堅定、中庸有道,每次都能柔和而不失偏頗,間接且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也能細心覺察到他人的意圖。這大概就是這部劇的魅力,劇情人物皆無變動,但卻能隨著心境變化,看到不同的細節,感悟出不同的道理。當然,最喜歡的還是那個自帶bgm的男人——李衛!這個角色的設定約等於爽文男主,他身上既有市井小民的古怪滑頭,也有通達處世的大智慧,而其演員趙毅簡直就是李衛本衛,他身上那種猴精猴精的氣質和形象使得我很長時間內都接受不了徐崢版的圓李衛(當然,《李衛當官》也很好看)。從少年乞丐到封疆大吏,從騙錢莊老板的小機靈到揮淚傳旨的老官員,他都演繹得完美貼切。
《雍》以胤禛這個人物的成長變化為線索,串聯起幾個大案,每個大案帶出不同配角,既突出配角的人物特點,也襯托對比出胤禛的個人特色,案件之間過渡自然,短短的劇情或者旁白就能交代清楚案件之間過渡自然。劇集一開始就非常抓眼球,一場暴雨,肅穆的朝堂,精明卻無奈的老皇帝,無視人倫的太子,不願表態的眾皇子和百官,以及埋頭做事、冒雨前行的胤禛,幾個鏡頭的穿插之間,人物形象立馬樹立。在後面的劇集中,演員們哪怕只是做背景板,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值得一再品味。但全劇最讓我震撼的不是任何一案,而是片子的結尾一段文字:
每次看到結尾,看到這段話,我都會起雞皮。難以想象,在短短的十三年裏,眾叛親離的雍正憑借著自己的鐵腕手段和用人之明,將國庫錢銀增加了不少於七倍。改革家是偉大的,如商鞅、王安石、張居正,如始皇帝、孝文帝、雍正,他們看到了當前不合理的現狀,有思考有能力去推動社會與製度的改變和進步,不畏懼路上的險阻,幾乎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拉住歷史的韁繩,他們有的人成功了,駕馭住了歷史,但有的人失敗了,沒多久就被歷史一腳踹翻。改革家往往也會遭歷代文人唾棄,因為他們動搖了既得利益者的根基,而絕大多數文人不過是地主階級的喉舌,嘴上說著《閑居賦》,個個搶著拜路塵。歷史上有骨氣的文人太少了,幾本語文書就幾乎能載完。
當然,這部劇很大程度上美化了雍正這個角色,畢竟他是男主啊!而且也虛構和改變了一些人物設定,這些變化是在二月河的小說本身上進一步深化的,小說本身並沒有把雍正擡到如此高度。劇中所謂好人壞人區分明顯,更適合電視劇觀看的需求。比如年羹堯,被黑得太慘了。【這裏推薦一本書《年羹堯之死》,內容豐富,語言風趣,書本不厚,三四小時就能看完!】說起劇裏的年羹堯,還有一件趣事,看劇時的某天,我跟我媽說:“要不以後不買菜心了,菜心苗更好吃!”我媽笑說:“你也不笨,學起年羹堯了。”
其實我並不認同現在很多人說的,戲說歷史、歷史人物變成遊戲角色這些現象會導致孩子變得歷史虛無主義或是產生對歷史的錯誤認知,這只是家長們怠於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把家庭責任推卸給社會(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暫且按下,因為每次有人如我一般指責那些家長的時候,必然也會有人指出,正是社會的壓迫使得這些家長沒空閑去引導孩子)。人本身應該有辨別真偽的能力,也有信息搜索過濾的能力。且不說很多歷史研究者撰寫的書文,現在網絡如此方便,官方網站、圖書館數字閱讀,甚至是微博的科普大V和央視的《百家講壇》都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查到信息,為什麽還一味地怪罪於本意就是用於娛樂的電視劇和遊戲呢?
其實好的電視劇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正是因為看這部劇,我才會去翻相關的書,才會去感悟臺詞中的每一句話。比如說,關於去年我的很多失敗,檢討之後發現都可以用佟國維的這段話來罵醒自己:
《雍正王朝》真是一部常看常新的好劇,以前從不覺得這幾句話有多觸動,但當遇上同類的事情後再聽,就會有深刻感受啊。